《以法之名》烂尾?真的不是在黑司法吗? -

来源:人气:501更新:2025-07-11 13:06:54

《以法之名》大结局是否属于烂尾,需从剧情完整性与人物弧光收束两个维度进行审视。就叙事层面而言,若主线案件的解决过程存在逻辑断层或伏笔未解,可能导致观众对故事走向产生质疑;而角色塑造方面,若主要人物的成长轨迹未能在结局中得到合理呼应,或关键情节的处理流于形式,则会削弱情感共鸣。两者的综合表现将决定结局是否经得起观众的反复推敲。

从现实角度来看,导演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叙事紧凑、情节爽快的剧作,整体结构完整,未出现明显的剧情断裂。然而,当我们将视线转向东平地区的权力结构分析时,发现公检法系统的高层官员与地方恶势力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部分省级领导也涉足其中,形成了一种难以撼动的权力保护机制。江旭东之子江远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利益链条,暗示当地权力体系与犯罪组织之间存在深层次的勾连。

万海作为东平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其业务范围覆盖矿业开发、娱乐行业及物流贸易等多个领域。在案件侦办过程中,相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却在短时间内将该企业定性为黑社会组织,并形成不可逆转的定论。尽管指导组介入后未能获取关键证据,但江旭东凭借其地位迅速叫停调查,导致专案组被迫重启案件。最终,万海的核心人员在羁押期间遭遇不幸。

剧中其实通过细节隐晦地揭示了诸多线索。若没有矿难这类引发高层关注的严重事件,普通舆论风波难以平息,此事或许会不了了之。待风波过去,该晋升的官员顺利升迁,曾涉事的当事人或转型为知名企业家,最终在时光流逝中逐渐淡化所有痕迹。

就洪亮而言,其岳父、小舅子及妻子均卷入案件,好友乔振兴不幸离世,李人骏则深度卷入其中。洪亮本人背负着冤假错案与舆情风波,如此情况下,他是否具备进入专案组的资格?即便进入,他能否成为所谓的"白手套"?更难想象的是,他是否能保持公正立场,面对家族覆灭的局面?

在东平,最具代表性的高端住宅项目中聚集了当地半数以上的公职人员。作为东平的核心企业之一,天龙集团支撑着众多家庭的经济命脉。然而,这座城市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面对复杂的利益网络,这些根深蒂固的势力是否真能轻易被撼动?实际上,往往只是通过个别人员承担后果,核心人物则暂时规避风险,待风头过后继续维持现状。

有人可能认为这些案例存在过度渲染的倾向。实际上,王大有案与孙小果案等并非虚构,其原型在多地均有类似案例。例如云南孙小果案、陕北郭二娃案(亦被称为“孙小果”案)等,均展现出高度相似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案件并非由地方或省级部门直接查处,而是分别因中央督导组介入及全国性扫黑除恶专项行动而引发广泛关注。

若《以法之名》完全遵循现实主义手法呈现,恐将陷入沉重压抑的叙事氛围,导致公众对法治精神产生动摇。这种过度真实的刻画可能削弱人们对司法体系的信任,进而影响制度的公信力。唯有通过彻底肃清邪恶、让善恶分明的结局得以彰显,才能营造出令人心安的正义感。因此,作品中适当的"爽"感表达,反而能强化人们对法治信仰的认同,使社会秩序更具说服力。

从剧作角度来看,该作品无疑是烂尾之作。其注水问题尤为严重,闪回情节高达117至291次,单集有效信息量不足20分钟,这种冗长的叙事方式甚至超过了《西游记后传》中鬼畜三连的夸张程度。

情感渲染显得生硬,后六集除郑雅萍外,其余角色几乎难以唤起观众记忆。情感线密集堆叠,亲情、友情、爱情依次登场,搭配频繁的闪回镜头与「卧龙凤雏」式人物关系铺陈,最终沦为国产剧常见的情节套路——关键场景总伴随着意外受伤,如跳楼时必崴脚的桥段。

在叙事结构中,工具人角色的动机呈现存在明显痕迹,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情节发展提供功能性支撑。陈胜龙手机录音被缴获这一关键证据,直接导致涉案人员面临定罪风险。然而,后续对万海、谢鸿飞、秦锋等角色的处理方式,其叙事价值存在争议。从剧情推进角度看,这些角色的牺牲更多服务于洪亮人物的道德救赎主线,而非推动案件本身的实质性进展。这种叙事策略可能导致人物关系的复杂性被简化,使故事核心聚焦于主角的转变而非案件本身。

案件的突破最终源于反派之间的互相倾轧,陈胜龙、熊磊、禹天成三人各怀鬼胎,行事毫无章法,一个癫狂、一个愚钝、一个荒诞,堪称不折不扣的异类群体。

而反派得以逍遥法外,实则仰仗保护伞系统中的低能之辈——李人骏、柳韵、兰景茗,看似身居要职却满脑子迷糊,家族成员集体智商欠费,高位重权竟成荒诞剧的舞台。

许言午虽未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因纵容他人违法,至少应构成渎职罪,却未受到任何实质处罚。江敏在明知相关事宜的情况下选择隐瞒,按照法律规定可能涉及包庇罪,但同样未受到法律追责。相较之下,李人骏、柳韵与兰景茗三人则主动承担相应后果。

洪亮接到一通电话后,其本人及家人都被采取了保护措施。然而,万海、张文菁、万潮三位关键证人多次向专案组明确表示,实际上并无人员受到保护,他们反而被视为可随时调用、随意处置的工具。

《以法之名》这部作品是否对司法系统存在片面批判,需要结合具体剧情和呈现方式来分析。司法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值得深入探讨。通过法律叙事展现司法程序的复杂性与挑战,未必等同于否定整个体系。观众在感受法律张力的同时,也应思考司法制度的完善路径,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褒贬对象。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