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38更新:2025-07-11 06:38:25
对《以法之名》的仓促收尾感到极度不满,真是气愤难平。
近期舆论场中一股正气高涨,央视网文娱的适时发声直击行业痛点。其指出"拒绝烂尾"本应成为影视作品的创作准则,却因部分剧集存在虎头蛇尾、逻辑混乱、草率收场等问题,导致这一理念沦为观众的无奈呐喊。观众对影视剧质量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持续扩大,尤其对那些缺乏诚意的仓促完结方式已忍无可忍。
尽管全剧未直接提及《以法之名》,但观众心中早已明了其核心线索始终聚焦于万海案。整个叙事层层递进地揭示真相,试图证明万海的无辜,却在最终章让这位清白者于黎明前戛然而止。这种戏剧性反转不禁令人质疑:这难道就是现实的写照?!
对于部分剧粉习惯性地以现实为依据进行反驳的现象,笔者深感无奈。当影视剧创作突破现实框架时,观众若执着于用现实逻辑丈量艺术表达,难免产生认知错位。任何作品在改编成影视作品后,都应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与逻辑自洽。以《以法之名》为例,万海案作为整部剧的核心事件,其司法程序的推进本应遵循法律逻辑,但辩护律师张文菁在庭审中主张嫌疑人无罪的行为,却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转折。这种戏剧性处理虽服务于故事叙事,却可能引发对现实司法程序的误解,恰如剧粉所言,现实不应成为对艺术创作的遮羞布。值得指出的是,观众群体中不乏能够辩证看待现实与虚构关系的理性者,关键在于如何区分影视作品的创作自由与现实逻辑的适用边界。
这部剧的核心人物万海自开篇便贯穿始终,却在接近尾声的三十多集后突然被安排死亡,这种剧情转折令人费解。观众普遍认为,编剧的结局处理存在明显矛盾:若旨在展现正义的迟来,为何让无辜者始终难获清白?更值得商榷的是,若想通过结局暗示现实的残酷,黑社会与保护伞势力在万海认罪入狱后,完全可以通过直接处决来实现目的。剧中反复强调十几年前曾计划枪击万海,却最终选择等待其减刑出狱,这种行为逻辑的断裂,实属对剧情张力的严重削弱。
关于结局中那个涉及换药杀人的女护士,剧情仅用一个镜头便草草收场,令人费解。她为何要行凶?连王大有的犯罪动机都需铺垫,监狱内的女护士却仿佛是职业杀手般冷静,是否因金钱诱惑而失去底线?归根结底,问题出在编剧与导演的构思上,结局的仓促处理让整部剧显得虎头蛇尾。当郑雅萍以专案组名义再次约谈万海时,对方早已察觉监控存在及保护伞的威胁,言辞间充满隐晦暗示,却无法说出真相。而洪亮后续拜访万海时,同样的监控迹象再度显现,剧情的前后呼应本应更紧密,却因结尾的敷衍而显得支离破碎。
剧情存在明显逻辑漏洞,例如监狱内部若存在保护伞却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这与现实推理完全不符。洪亮主动面见陈胜龙的举动亦缺乏合理动机,尤其检察官单方面拨打孙专委电话、独自前往会面的情节更显突兀。此外,秦锋的突然离开使角色形象受损,连续送走关键人物只会削弱故事张力。案件推进过度依赖外部线索主动曝光及反派内讧,而非专案组的主动侦查,这种设定让专案组的存在意义被弱化,导致剧情发展缺乏说服力。
这部剧的结局引发了大量观众不满,批评声多到让人应接不暇。网友对烂尾剧情的吐槽曾多次登上热搜,以往类似情况下,其他剧粉常借机推荐新作,这类互动屡见不鲜。但令人意外的是,此次《以法之名》的口碑发酵竟让剧方官博首次公开"破防",起初发文澄清并提及素人观众,随后又删除了相关动态。这种戏剧性的应对方式反而让观众觉得颇具趣味,纷纷调侃这场"热搜对峙"的反转。
多数对《以法之名》提出"烂尾"批评的,是普通观众而非官方账号。然而,官方账号却对网友的合理讨论反应过度,显得失态。导演的回应似乎带有推卸责任的意味,整个事件从上至下皆成笑柄。官方账号的应对方式令人质疑其专业度,而这种出格操作反而意外成为该剧的宣传效果,轻松收获热度。
这种看似低调实则充满营销意味的宣传方式,确实让人感到几分调侃。原本对《正当防卫》一无所知的观众,如今或许会被这种独特的宣传策略吸引,产生观看的兴趣。该剧作为一部于7月9日低调开播的迷雾剧场作品,由十几集精品短剧组成,上线后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宣发推广,官方账号则选择了以普法内容为主的宣传策略。
资深演员为新剧助力的现象是否暗含着宣传策略?《以法之名》的初衷或许并非如此,但其播出效果却意外为资源有限的网剧带来了关注。优质作品天然具备传播力,观众会主动分享;而作品质量欠佳时,即便竭力掩盖也难逃口碑反噬。
《以法之名》在豆瓣平台上的评分近期有所下滑,目前稳定在7.4分,这一分数仍属不错,但预计仍有可能继续下降。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