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邬达克》:在档案里打捞一个异乡建筑师的职业精神 -

来源:人气:73更新:2025-07-10 12:54:17

邬达克作为一战期间的逃亡战俘,在上海留下了逾百座单体建筑作品,其中35处至今仍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位短暂驻留东方的建筑师,不仅启发了建筑大师贝聿铭长达八十年的设计追求,更以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诠释了建筑的真谛。在动荡年代里,他坚守着对建筑本质的信念,用专业与良知构筑起永恒的建筑价值。距其离世已逾七十年,这位曾经被遗忘的建筑师却因武康大楼等作品意外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年轻一代在建筑前打卡留念的举动,正悄然传递着跨越时空的建筑文化温度。

邬达克在上海生活了29年后离开,此后数十年几乎被世人遗忘。面对世界格局的剧烈变迁,他始终坚守建筑师的职业信念,即便在生存困境中仍坚持建造最基本的民居;即便无法继续从事建筑设计,也始终以良知为指引作出人生抉择。纪录片《邬达克》导演陈庆在专访中感慨道,这些精神特质令人动容。该片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出品,历时三年、跨越亚欧美三大洲进行拍摄,包含五集每集30分钟的纪实内容。作品以严谨客观的视角,还原这位斯洛伐克裔匈牙利籍建筑师在上海留下的建筑印记与人文遗产。今年上海电视节期间,该片同步开展了线下放映与观众互动活动。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上海城市改造的推进,邬达克曾经设计的居所被拆毁,原址重建为如今的电力医院。而相距仅一公里的邬达克纪念馆,正是他在中国留下的最大住所。新建筑的内部装潢格外考究,宽敞的采光设计、古朴的壁炉以及随处可见的中式家具与藏品,无不彰显房主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通往餐厅的两扇木门选用上等材料精心打造,多年后在邬达克离沪时,这两扇门也随他远渡重洋,见证了建筑与主人共同跨越半个地球的旅程。

在邬达克上海旧居现址——邬达克纪念馆的展示中,其孙子艾文提及:"这些门分量十足,采用三道精巧铰链实现稳固闭合,形制典雅。它们最终被安置在我父亲于维多利亚区设计的建筑中,这种设计灵感源自他童年时期耳濡目染的建筑氛围,以及其父辈亲手打造的建筑作品。" 照片由艾文收藏。

邬达克在上海的旧居内部场景中,一扇门成为其跨越半个地球的象征。1934年落成的国际饭店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曾连续50年构成上海的城市天际线。大光明电影院作为邬达克1930年接手的改建工程,堪称"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经典案例,其团队在不规则的狭窄地基上打造出远东规模最大的独立影院建筑。而那座以"100年不过时"为建造理念的绿房子,则作为见证者记录了上海城市规划的多次演变,同时展现了现代建筑语言与中国本土生活方式交融的历史脉络。

邬达克的国际饭店速写稿(现藏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被陈庆团队赋予了新的诠释。他们认为这部纪录片超越了单纯的建筑叙事,而是通过呈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中,不同民族与文化背景的建设者如何突破隔阂、运用新兴技术实现互利共赢,进而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在陈庆看来,研究的核心在于揭示邬达克与其所处时代、城市以及当代观众之间的深层联结。团队在史料考证过程中展现出严谨态度,例如对"克理洋行"名称的翻译问题,曾因多种版本引发争议。经过反复查证,他们发现克理(R. A. Curry)作为1907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的首位赴华执业的美国人,不仅是邬达克在上海创立事务所的引荐者,更是其职业生涯初期的直接雇主。这一发现颠覆了邬达克家书中对克理的负面描述。陈庆特别强调:"唯有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真相,才能真正走进人物内心,触摸那个时代脉搏。"团队在档案馆发现的原始信笺最终证实了克理洋行在当时使用的正式名称为"克理",这一细节被陈庆视为体现历史严谨性的典型案例。她表示:"这样的微小考证在片中还有很多,它们共同构成了还原历史的拼图。"

克理洋行的信笺(收藏于上海城建档案馆)记录了邬达克持续探索现代建筑的可能性。从最初被低估的派克路机动车库,到苏州河畔的啤酒厂,再到如今矗立在外滩源的真光大楼与广学大楼,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承载着建筑师在不同时期对建筑本质的思考与情感投射。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所藏的邬达克在上海建造的首座个人住宅设计图纸,是研究这位建筑大师早期创作生涯的重要历史档案。该图纸不仅记录了邬达克在华首个项目的设计细节,更折射出其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创新理念,为探寻上海近代建筑发展脉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邬达克的第一处私人居所外景照片(现为电力医院)现存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的收藏中。近年来,邬达克建筑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同济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教授、纪录片《邬达克》学术顾问华霞虹指出,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多元:首先,邬达克留下的丰富历史文献与国际学界对其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撑;其次,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尤其是匈牙利、斯洛伐克的文化交流深化,加之上海邬达克纪念馆的落成,共同推动了城市对邬达克建筑的重新认知。然而,作为研究者,华霞虹同时表达了忧虑,认为邬达克只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中极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与公和洋行、赉安洋行、鸿达洋行等建筑事务所,以及范文照、陆谦受、李锦沛等本土建筑师共同构筑了上海建筑文化的历史图景。她期待这场"邬达克热"能成为探索上海近代建筑文化的起点,而非局限于此。纪录片《邬达克》问世后,同济大学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推出的展览《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系统梳理了包括邬达克在内的17位同时代中外建筑师的创作轨迹,展现了上海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通过多元文化交融与专业精神积淀,形成独特的城市肌理与文化灵魂。

陈庆采访"绿房子"第四代传承人严尔纯先生【对话】求真求实,所有史料必须建立在多维度交叉验证之上。澎湃新闻:拍摄历史纪录片面临诸多挑战,团队如何保障历史信息的准确性?陈庆:历史是一个持续被探索与诠释的过程。本片的学术根基源于同济大学数代学者对上海近代建筑史的系统性研究,同时整合了意大利、加拿大、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学者的多视角研究成果。在纪录片创作中,我们始终秉持对观众的承诺,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但需要说明的是,受限于时代背景、研究视角和专业能力,这种真实具有一定的相对性。项目涉及广泛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因此对团队提出严格要求:所有史料必须超越单一文献的局限,通过实地考察获取的档案资料进行多维度互证,构建完整的证据链。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面临哪些挑战?又有哪些令人意外的发现?陈庆表示,自2014年起持续研究该选题时,主要困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郑时龄院士、伍江教授、华霞虹教授在内的学术顾问团队更倾向于建筑本体研究,对人物本身的探讨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尽管邬达克已成为文化热点,但围绕其生平的叙述往往缺乏可靠史料,存在诸多讹传。作为一部聚焦人物的纪录片,团队希望展现邬达克与上海历史人物的互动,以及他遗留的建筑作品与当代上海市民的联系。为此,我们在开机仪式上向上海市民公开征集拍摄线索。

陈庆(左)采访拍摄亚洲建筑师协会主席伍江教授(右)在深入查阅匈牙利、斯洛伐克及维多利亚等地的档案馆资料后,研究团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与全新认知。受限于海外拍摄时间的紧迫性,许多档案未能即时完成系统性解读,这些资料包含匈牙利语、英语、德语、俄语、斯洛伐克语等多种语言,甚至存在手写体文件。研究团队采取的策略是在现场优先完成影像采集工作,返程后再进行逐项翻译与分析。部分档案在初见时便展现出重要价值,例如发现的中文印鉴信件。该信件由姚永励署名,经仔细辨识确认为匈牙利律师邀请中国法律界人士担任驻沪领馆法律顾问的回函,这为验证邬达克担任匈牙利首任驻沪领事的历史提供了关键证据。随后,团队又找到邬达克致姚姚永励的原始邀请信复印件,其中明确标注了领事館设于圆明园路邬达克洋行办公室的地址信息。这一发现进一步印证了邬达克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度互动。

回国后我们始终希望深入了解姚永励律师的相关信息,历经诸多波折,最终在朋友们的协助下,于历史档案馆找到他的一张小众照片。该照片在纪录片中仅作为几秒的镜头出现,其背后却凝聚着摄制组大量的精力与努力。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选择探讨这个话题,旨在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碎片。我相信,随着档案逐步解密,未来仍会挖掘出更多细节。

在纪录片中,我们特别引入了房产中介邵庆这一当代"异乡人"的视角。邵庆是在拍摄过程中才表示自己是外地人,这一身份的揭示使我们得以展现独特的叙事角度。最初我们以租客身份接触多位老洋房中介,目的是了解被过度商业化的邬达克在他们心中的形象。邵庆在销售过程中逐渐深入研究老洋房历史,建立起对上海文化的认知,并创立公众号传播建筑知识。他与邬达克在身份认同上的共鸣,令我们深受触动。情人节期间,我们在徐汇书院首映时邀请邵庆参与,他坦言自己没有上海户口,但在沪生活十余年,对这座城市充满热爱。类似地,画家杜海军和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也谈及初到上海的经历与情感联结,这些真诚的讲述或许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体现。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上海人具有排外倾向,但通过这几年的拍摄,我们收获了大量来自机构和个体的支持。这种务实的态度,使我们意识到上海对专业人才的尊重,这与邬达克当年获得认可的原因不谋而合。城市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正是让邬达克的建筑理念得以实现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邬达克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往往与本土业主合作完成。

今天我们聚焦邬达克,更多关注的是职业操守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正如上海业主和建造商对他的尊敬与合作,这源于他坚定的职业信念。乔争月老师在研究当年英文报纸时发现,邬达克的弟弟盖佐病逝时,前来悼念的业主中不乏花圈敬献者。邬达克的建筑理念虽具现代性,但其公司管理仍保持传统模式,他亲自把控每个细节,这种严谨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作为职业建筑师,我无法想象用客户的资金来打造仅满足个人理想的建筑。"

意大利米兰新美术学院设计与实用艺术系教授卢卡·彭切里尼,作为《邬达克》一书的作者,在采访中指出:"他可以用任何建筑语言塑造不同风格,这正是他接受的教育。相较而言,他更像位裁缝而非艺术家,始终追求自己的风格表达。"这种职业特性在邬达克的母校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的采访中尤为明显,该校注重功能性的教学传统对他的影响深远。邬达克之所以能够成就非凡,不仅在于卓越的专业能力,更在于他始终关注人的价值。

邬达克自幼怀有成为牧师的理想,却在家族责任与父亲期望的推动下投身建筑行业。他的孙子艾文曾形容,这位建筑师"始终保持着一颗柔软的心"。在创作理念上,他注重建筑与使用者的关联,努力通过建筑实践融合不同族群、身份与文化背景的需求,最终打造出既实用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建筑作品。谈及纪录片创作历程,陈庆坦言从构思到立项耗时六七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拍摄工作陷入困境。团队频繁往返于上海、北京及第三地,却在采访与拍摄环节遭遇重重阻碍。俄乌冲突的爆发更迫使欧洲取景计划屡次搁浅,直至临行前航班仍在变动。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这些挑战与邬达克所处时代及遭遇的困境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纪录片聚焦的不仅是邬达克的建筑成就,更呈现了一群与他同期的中西建筑师。1933年成立于上海的华盖建筑事务所,由赵深、陈植与童寯三位建筑师共同创办,他们与梁思成、林徽因一样曾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这批在欧美顶尖学府学习的中国建筑师,与邬达克等西方专业人士共同塑造了上海的城市风貌。例如伍江教授的祖父伍子昂便是其中一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选择留下,参与建设国家建筑体系,承担起北京十大建筑等重大工程的设计任务,却鲜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更值得铭记的是,早在1985年,陈植、冯纪忠与罗小未等前辈便率先呼吁保护城市发展史迹。

上海在1993年公布首批61处优秀历史建筑,成为较早开展保护工作的城市,并提出"建筑可阅读"的理念。过去三十年间,累计公布了五批共1058处历史建筑,其中35处为邬达克的遗作。这些数字仍在持续更新,但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记忆。纪录片结尾选择"留下一扇窗"作为隐喻,正是源于邬达克99%的建筑作品都扎根于上海。那些形式各异的窗棂,如同时光的密钥,为现代人开启百年城市变迁的窗口。值得欣喜的是,影片引发年轻一代对历史的关注,如在徐汇书院放映时,有00后和10后观众与主创互动,表达对城市历史的浓厚兴趣。当年轻人在武康大楼下打卡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由异乡建筑师与这座城共同书写的文化温度。

陈庆的家族墓地位于斯洛伐克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Banská Bystrica),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是斯洛伐克的第二大城市,更聚集了众多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墓地遗址。陈庆作为家族的重要成员,其墓地可能与当地特有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或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成为研究斯洛伐克文化遗产与华人移民历史的珍贵样本。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