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人心的“产品经理”,这一次站在了大众对立面 -

来源:人气:298更新:2025-07-10 12:50:17

由陈思诚编剧并监制的悬疑电影《恶意》在7月7日首映当天获得6.3分的豆瓣开分,与此前两部同属该创作团队的影片《消失的她》《误杀3》形成评分持平之势。然而票房表现却呈现显著落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总票房预测仅为2.7亿元,相较同期上映的《侏罗纪世界:重生》《F1:狂飙飞车》《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等进口片普遍突破4亿元的预测值,市场反响存在明显差异。

相较于陈思诚过往编剧、监制的作品,以及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恶意》在票房表现上未达预期。尽管宣发预算相对有限,但影片的核心问题在于其叙事立场与受众产生冲突。此前《消失的她》《误杀3》中,陈思诚擅长构建的“渣男叙事”“复仇叙事”精准捕捉了大众的观影偏好,而《恶意》却将观众置于批判与说教的对立面。这种反向定位在当前低迷的电影市场中尤为不利,毕竟多数走进影院的观众更倾向于寻求情绪共鸣而非被刻意剖析。面对进口片的强势竞争,《恶意》难以重现以小博大的票房奇迹。据猫眼预测,该片总票房约为2.7亿元,远低于前期预估的4亿至5亿区间。同期上映的三部进口片——《侏罗纪世界:重生》《F1:狂飙飞车》《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已展现出突破4亿票房的势头,其中《侏罗纪世界:重生》更有望冲击6亿。值得注意的是,《外太空的莫扎特》曾因偶然因素导致票房失利,但2024年暑期档陈思诚执导的《解密》仅获得3.34亿票房,2025年暑期档的《恶意》则可能难以抗衡长期停留在小众市场的柯南系列作品,这无疑让“陈思诚票房神话”面临挑战。根据点映数据,《恶意》近两周票房走势平稳,但口碑发酵效果不佳,导致院线市场仅给予一天观察期。7月5日首日上映时,《F1:狂飙飞车》与《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的排片占比分别下降1.7%和3.7%,但一天后迅速回升,而《恶意》的排片占比则持续下滑4.9%。

尽管大档期“一日定生死”已成为行业常态,暑期档却呈现出独特的市场规律。当前院线仅为影片提供单日观察期,而在营销投入有限的前提下,《恶意》后期逆袭的潜力实属薄弱。横向对比同档期作品《酱园弄·悬案》,其映前首周全网营销事件数量高达148次,而《恶意》的相关数据仅为46次。纵向来看,同由陈思诚担任编剧与监制的《消失的她》在2023年映前首周便拥有82次营销事件,形成鲜明对比。更具说服力的是,《恶意》在抖音平台尚未出现具有传播力的宣推爆款内容。与曾斩获35.23亿票房的《消失的她》相比,虽两者皆为陈思诚擅长的“情绪主义电影”,即以社会议题为基底的叙事模式,但《恶意》在营销策略上显然过于保守。即便该片为小成本制作,当前电影市场的风险系数已显著攀升。缺乏系统性宣发支持的《恶意》,即便依靠口碑也难以实现有效逆袭。7月7日,该片上映两日即获得豆瓣6.3分的开分,虽2023年《消失的她》曾以6.2分评分起步,但彼时的市场环境与今非同日可比。从点映阶段平稳的票房走势可以看出,将网络暴力、新闻伦理、污名化女性等社会议题强行融合的《恶意》,并未成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一现象与影片所搭载的"陈思诚"标签密切相关。2025年春节档,《唐探》系列持续保持着稳健的票房表现,但这种成绩并不能直接证明陈思诚的市场号召力。由于春节档吸引着大量低频观影群体,他们构成了档期整体票房爆发的基础。而暑期档更强调长尾效应的市场特性,缺乏大规模宣发支持的《恶意》需要直面观影频次更高的核心受众。值得注意的是,陈思诚对这类观众的吸引力在过去两年呈现明显下滑趋势。从《消失的她》引发的"伪女性主义"争议,到《解密》被质疑的"模仿"节奏,以及从《消失的她》到《解密》再到《误杀3》的影片,陈思诚作为导演或监制、编剧的作品始终徘徊在及格线边缘的口碑表现,正在持续消耗其品牌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两部同期上映的进口片对这一现象的侧面印证。《侏罗纪世界:重生》作为内地市场难得的"孤品"类型影片,尽管口碑不佳但仍有望取得6亿票房;而《F1:狂飙飞车》则从映前预测不足1亿的冷门影片,逆袭至4亿票房的热门作品。前者因独特类型具有稳定的票房上限,而《恶意》显然不具备这种特质。新闻题材电影赛道早已被《热搜》《不止不休》等影片占据先机。《F1:狂飙飞车》的成功要素在于其好莱坞经典作品般的扎实制作水准,以及简单直接的爽感体验,相比之下,《恶意》呈现出明显的"反爽感"特征。

从市场反馈来看,2024年陈思诚编剧监制的《误杀3》斩获9.33亿票房,虽略逊于前两部成绩,但若将全部票房计入2024年统计,该片可跻身年度票房前十。《误杀3》的成功与其"复仇爽片"定位密不可分,影片官方账号最引发讨论的两个短视频均展现出强烈的复仇情绪,叙事方式简单粗暴直给,与正片内容形成呼应。而2023年的《消失的她》则凭借女性主义题材的市场红利和"复仇渣男"的核心爽感获得了成功。

2024年,电影市场整体呈现低迷态势。这一年,众多国产影片中脱颖而出的,多以“爽”为内核,如《热辣滚烫》《默杀》《年会不能停!》《末路狂花钱》《好东西》《周处除三害》等。这些作品通过逆袭爽、复仇爽、打工人反击爽、以暴制暴爽等不同形式,为观众提供了强烈的情绪价值。尽管“爽”的表现方式各异,但其本质在于传递积极向上的观感。然而,《恶意》却打破了这一趋势。影片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批判态度,将观众置于自身表达的对立面,使得传统的“爽感”难以显现。在《恶意》中,女主叶攀从起初对真相漠视、自我封闭的失格记者,逐渐转变为深入事件核心、不惜牺牲自我的良心新闻工作者,从而占据了道德高地。此时,影片中存在感最强的两大反派,一是为了追求流量不择手段的自媒体公司老板及从业者,另一个则是在“抗癌天使坠楼案”引发的舆论风暴中立场不断变换的网络发声者。当被污名化的女护士好友在直播中打破第四堵墙,直指观看直播的键盘侠皆为隐形刽子手;而在影片结尾,女主与丈夫调侃“抗癌天使坠楼案”舆论中的发声者已转向新热点,隐晦地揭示了媒体失格、网络暴力、舆论反转等社会现象的普遍存在。电影在宏观层面对这些社会议题的呈现,具有一定的警世意义。然而,正如《乌合之众》一书所指出的:“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 在影片中,导致“抗癌天使坠楼案”舆论失控的“风”,实则是女主叶攀的行动,但影片的批判焦点却始终指向群体。

当新闻题材遭遇泛化批判时,这种缺乏针对性的舆论攻击本质上是“伪批判”。随着纸媒式微,新闻行业从中心化传播转向去中心化的新媒体生态,"新闻已死"与"流量至上"逐渐演变为时代困境。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都无法为这种结构性问题承担全部责任。若将其视为电影作品,《恶意》确实具备将复杂议题简化呈现的能力,但所谓的简化并非意味着以舆情狂欢替代深度剖析,更不应让普通民众沦为社会问题的替罪羊——这种操作方式恰恰构成了对大众的另一种"恶意"。

更值得警惕的是,多数观众走进影院并非期待被说教或批判体验。作为被冠以"国内电影界最精明产品经理"称号的导演,陈思诚在《恶意》项目中展现出的市场敏锐度似乎仅限于议题抓取层面。最终,这部本应引发深度思考的影片,实际呈现的却是情绪操控与隐性冒犯的组合拳。观众既无法获得思想层面的共鸣,也难以获得纯粹的娱乐满足。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电影创作者的存在价值,也承认"爽片"可能成为市场趋势。但从商业角度看,若无法带来具有启发性的深度思考,"但求一爽"或许更符合现实需求。尽管情绪收割的套路未必能永远奏效,但现阶段"爽片"的票房神话依然持续。这提醒我们,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需要重新思考电影应有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导向。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